标题:北凉石塔与凉州石窟:窥见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璀璨篇章
内容:
就在考古界苦苦寻找凉州造像的秘密时,酒泉一带新出土的北凉石塔仿佛有话说。酒泉,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,见证了人类四大文明、三大宗教的交汇,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历史遗迹。全市文物点达到1393处,其中4处为甘肃省的世界文化遗产。酒泉,被誉为中国历史的露天博物馆和地下画廊。
北凉石塔的故事尤为传奇。酒泉先后出土了6座北凉石塔,这些石塔在寺庙中出土,见证了北凉时期石塔在地面塔寺内的供奉。石塔上沮渠蒙逊时代的明确纪年,及佛、菩萨造像的雕刻,为我们掀开了“凉州造像”神秘面纱的一角。
其中,高善穆石塔是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国宝级文物。这座用青黑色玄武岩雕琢而成的石塔,小巧玲珑,雕刻精美。石塔上的线刻画,刀法简练,线条流畅,人物造型朴拙,与炳灵寺西秦壁画的风格非常接近。黝黑的石质与浅白的刻痕构成阴阳相生的奇妙视觉平衡,而1600年的沧桑岁月让它如温润的祁连墨玉般光滑,散发出古雅深邃的光芒。
北凉石塔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批佛教石塔,它们集儒、释、道思想于一塔,代表了北凉的佛教思想和艺术特色。书法研究者还注意到,北凉石塔铭文的字体浑厚质朴,粗犷开张,是后来名噪天下的“龙门二十品”经典魏碑书法的最早源头。
20世纪90年代初,一个秋日的周末,作者骑行30里路,来到文殊山,见证了文殊山石窟的壮观。文殊山石窟历经北凉、北魏、隋唐、北宋、西夏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各代不断增修,形成了庞大的石窟寺建筑群。文殊山的前山千佛洞,保存了北凉壁画,为我们保留了古印度的40个舞蹈动作。
继续向西,到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。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都是北凉时期开凿的,最能反映沮渠蒙逊时代的造像风格。敦煌莫高窟的“北凉三窟”没有中心柱,整个洞窟仿照汉魏传统木构建筑,多汉阙形式的佛龛,是印度佛教石窟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合璧。
武威天梯山第1窟、第4窟,张掖马蹄寺、金塔寺东西二窟,酒泉北凉石塔,文殊山前山千佛洞,敦煌莫高窟“北凉三窟”,炳灵寺第169窟等早期石窟和造像,无论是石窟形制,还是造像题材、壁画风格,都非常接近,它们同属十六国时期的北凉、西秦时代,共同构成了凉州石窟造像艺术模式。
来源:敦煌书坊,文章摘编自《中国石窟走廊》
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鸿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中国石窟的凉州模式 》